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影响

2017-09-20 16:22 凤凰网陕西
  • T大

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局部宋人摹本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
嘉峪关墓葬画像砖(进食)

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,楷书真正出现了。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,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,崇佛思想的上扬,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。曹不兴创立了佛画,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。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,南方出现了顾恺之、戴逵、陆探微、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,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、曹仲达、田僧亮诸多大家,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,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。

一、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画家 顾恺之

《洛神赋图》之《走马上任》局部

顾恺之(约346一407),字长康,小字虎头,江苏无锡人。他精通诗文、书法、音乐,而对绘画最为擅长。他是六朝时期惟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,现存他的作品有隋、唐或宋人的摹本《女史箴图》·《洛神赋图》和《列女仁智图》。《女史箴图》原为清宫旧藏,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被劫,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。传为顾皑之画的《洛神赋图》共有3种,分藏辽宁省博物馆、北京故宫博物院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。

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,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,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。首先,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,提高了绘画的身价;第二,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,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,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,转向重内心、重神韵;第三,奠定了“以形写神”的理论基础;第四,成功地创造了“密体”画派,影响深远。

 

二、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不乏精彩之作可补绘画史不足

嘉峪关墓葬画像砖(牵驼人) 

嘉峪关墓葬画像砖(打猎) 

1972-1977年,在嘉峪关市新城公社,发掘了十六座魏晋时期的墓葬,其中七座内有壁画或画像砖。墓主人是地方豪强,壁画或画像砖内容为神话故事、墓主人生前宴饮、出猎,以及为墓主人服务的农耕、畜牧、庖厨、打场等日常生活场面。画砖以土红线起稿,笔法粗放,设色单纯,主要有黑、黄、绿等色。

司马金龙墓《汉成帝与班婕妤》

在中原地区发掘了几座非常精美的壁画墓,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市东南约7公里的石家寨村,墓主人司马金龙原系东晋高官显贵司马楚之之子,死于太和11年(484年)。木板漆画完整的有五块,出土于后室甬道西侧,板面遍涂红漆,题记和榜题处再涂黄色,上面墨书黑字,绘画中的形象以黑色勾线,人物面部、手都涂铅白(易剥落),其余有黄、白,青绿(深浅不同)、橙黄、灰兰等色。木板两侧均有画,漆画内容取自汉刘向《列女传》,有些画面构图和人物形象塑造与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、《列女仁智图》近似,说明北朝绘画受了南朝绘画很深的影响。

 

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

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复原图

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,位于县城南二公里的大冢营村北,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,坐北朝南,由墓道、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。墓道壁面抹白灰,灰面上作画,色彩有黑、红、绿等色,单纯明快。墓室平面方形、穹顶,壁画遭严重破坏,从残存画迹看,顶画天象图,四壁上部画四灵神,墓室下栏壁画描写墓主人室内生活。东魏绘画,史书乏载,此墓壁画可补东魏绘画史之缺。

北齐娄叡墓出行图

北齐娄叡墓神牛图

北齐娄叡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公社王郭村西南1公里,汾河以西、悬瓮山东侧。由墓道、甬道、墓室三部分组成,墓壁全部绘有壁画,保存完好。现存壁画71幅,200.55平方米,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。壁画艺术之精是空前的。题材有出行图、回归图、仪仗图、显宦生活图、祥瑞图与天象图。构图严谨,形象刻划细致入微。其线描粗细多变,顿挫有力,行笔流畅,表现出高超的线描技巧。画史记载,北齐绘画比较发达,出现了曹仲达、刘杀鬼、杨子华、高孝珩、萧放诸名家,其中杨子华被称为画圣。娄叡墓壁画或许出自宫廷名家之手。

 

徐显秀墓室北壁壁画

徐显秀墓室门楣

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山西太原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“王墓坡”。2000-2002年发现并发掘,内有彩绘壁画326平方米。北壁正中帷帐高悬,帐下矮床榻上男女墓主人端坐宴饮,手持羽扇华盖的侍者和男女伎乐分立两旁,各尽其责;西壁位男墓主人出行备马的场景。马前马后有执三旒旗、撑张伞盖和执羽扇者;东壁与西壁内容相对称,为女墓主人出行备牛车的场景;南壁正中为墓门。墓门东侧大面积脱落,残存三面三旒旗,墓门西侧为依仗队列,墓门上方绘有俯冲的神兽两个,东侧神兽已脱落,残存腿部。

徐显秀墓壁画与娄叡墓壁画相近(二者所绘时间仅差一年),但更为简洁,几无小的衣纹穿插,整体布局疏密得宜,人物互为顾盼,用色沉着,色调和谐统一,并大量运用“晕染法”,人物形象类型化,但个性分明,较娄叡墓更距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。

 

三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

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绘画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画、漆画、画像石和画像砖同时,出现了纸绢卷轴画,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画家之手,极利于收藏和流传,也成为后世伪作的最主要形式。可以说,对古画的鉴定,就是对卷轴形式的纸绢画的鉴定。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,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,同时还开展鉴别、评级、著录等一系列活动,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。因此,对古画鉴藏的研究,应该从魏晋南北开始。

魏晋南北朝文人中乃至帝王从事绘画者,画史记载不下几十人。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,表明绘画身价已不同于以前,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。两晋画家大增,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。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,葛洪称之为“画圣”,其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时代新风,“古画皆略,至协始精”。东晋王、王羲之、王献之三代,皆善书画,是自觉地将书画文结合在一起的书画家,王氏的理论与实践对文人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资料来源于网络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凤凰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点新闻
精彩推荐
释放进入手凤首页

手机凤凰网 i.ifeng.com